核心提示: 洛阳市绿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会长许亚同被人称为“蜗牛大王”,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几万户蜗牛养殖户,年产鲜活蜗牛近6000吨,实现产值超亿元,养殖户户均增收5万多元。这一切成就,都源于许亚同心中的一个“扶贫梦”。为了这个梦想,许亚同坚持十八年,将小小的蜗牛培育成大产业,帮助数万个农民家庭致富。
洛阳市绿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会长许亚同被人称为“蜗牛大王”,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几万户蜗牛养殖户,年产鲜活蜗牛近6000吨,实现产值超亿元,养殖户户均增收5万多元。这一切成就,都源于许亚同心中的一个“扶贫梦”。为了这个梦想,许亚同坚持十八年,将小小的蜗牛培育成大产业,帮助数万个农民家庭致富。
追梦想 他毅然下海经商 许亚同原本有一个铁饭碗,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农业院校毕业后分配到洛阳市某农技站,后到一家国企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1999年6月,许亚同辞职,开始了人生转型。 因为年轻的许亚同坚持认为,“中国富,农村必须先富;农村富,农民必须先富”。他想找一条能帮助农民致富的道路。 2000年,许亚同开始了他的“蜗牛之路”,出外学习养殖技术。许亚同选定的“白玉蜗牛”,体虽小却身价不凡。在西方特别是在法国,食用蜗牛历史悠久,蜗牛在法式大餐中原料的地位绝不亚于中国川菜中的辣椒,几乎是每个法国人终生离不开的美味佳肴。 蜗牛以草树叶、秸秆为主要食物,每天天黑喂一次,不用防疫,养殖成本低,方法简单,极适合农户庭院养殖。 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我国有别的地区有人故意炒作种牛,只管卖种牛不管养殖技术,不管回收,让很多农民赔了钱。“我不打那样的算盘!”许亚同承诺免费提供种牛和技术,再回收成品,养殖的风险和销售的风险都由自己来承担。
推广难 他坚守信誉用事实说话 但是,对蜗牛不了解的农民们,仍然对他质疑重重:“养蜗牛能挣钱?”大家谁也不相信小小蜗牛一年就可以让他们脱贫致富。 为了宣传推广,许亚同甚至每天在集市上用纸箱支一个摊儿,扯着嗓子对人们介绍养白玉蜗牛的好处和养法,经常是喊得嗓子冒烟。但是几个月下来,他依然难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没有发展几个养殖户。 说的再多也不如干得好。前期的一个养殖户,养殖的蜗牛突然“茶饭不思”,不吃东西了。 为了解决问题,许亚同搬到养殖户家里现场办公,天天观察。在免费换了四次种牛之后,许亚同终于把问题给解决了。待到收购的时候,许亚同又按照承诺照单全收,这个养殖户挣到了养蜗牛的第一桶金。 这次许亚同尽管赔了些钱物,但是,他树立了信誉,收获了口碑。随后,大家相信了他,参与养殖蜗牛的农户越来越多,总算打开了局面。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许亚同成立了洛阳市绿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筹备建设了绿尔蜗牛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农民签订最低保护价的蜗牛回收合同,确保养成,出问题免费换,养殖户只需专心养殖,协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全部产品现款回收。 2006年春天,许亚同和他的蜗牛养殖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每日农经》,火了一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意料之外的事情总让人措手不及。 2006年8月,北京一家餐厅的顾客因生吃福寿螺造成寄生虫感染。“福寿螺事件”曝光后,全国范围内的贝类食品全部滞销,许亚同和他的蜗牛养殖也受到波及,近半年时间没有卖出去一只蜗牛,造成养殖户全面的恐慌。 “有多少收多少,一定要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许亚同对协会的工作人员说。除了把自己的流动资金全部拿出来,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几百万元用于蜗牛收购,并日夜连续生产,将回收的蜗牛加工冷藏。 这一次,许亚同亏损了100多万元。但他说:“我宁愿自己贴钱,也不能让农民兄弟吃亏”。许亚同勇于担当的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收获满满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担得起责任,许亚同正是用这样一种“蜗牛精神”,十八年如一日地发展蜗牛产业,实现他致富为民的“扶贫梦”。 洛阳养殖户李杏子,以前靠种地为生,一家人住在3间平房里,日子过得很拮据。现如今他们家年收入达20余万元,不仅供养两个孩子大学毕业,盖了新房,还在城里给两个孩子买了楼房娶了媳妇,她们俩口也给自己买了轿车,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我就一个孤寡老人身患残疾,在家养一间屋的蜗牛,一年赚了2万多元,轻轻松松吃喝不愁,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许亚同。”七十多岁的贫困户杜生礼说着笑得合不拢嘴。像这样跟着许亚同从事蜗牛养殖的贫困户,在当地比比皆是。 现如今,在许亚同的带领下,投资近2000万元,占地500多亩,一座年出栏2000万只种蜗牛的养殖示范基地及一所设施配套齐全的技术交流培训中心拔地而起,并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众多称号。 同时,他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发展农民养殖户几万户,年产鲜活蜗牛近6000吨,实现产值超亿元,养殖户户均增收5万多元,带动了一方百姓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之路。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更多的农户在家门口创业,从此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可以赡养照看老人了,可以关心教育孩子了,夫妻可以共同生活并肩奋斗了……”在全国农高会上,受邀发言的许亚同,在台上再次动情地说出自己心中多年的梦想。(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荣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