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用“东风劲吹红旗展,神州大地尽开颜”这句话形容实不为过。改革开放初年,还是垂髫小子的我,从大人的眼里、谈话中以及舒展的脸上敏锐地察觉到满是希望,满是欢喜——只要好好干,往后填饱肚子不是问题了,好日子在后头呢。 联产承包到户对广大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每家每户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把精力全都搁在了田地的“耕种管收”上。那时候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人工劳作,特别是“三夏”“三秋”中的抢收抢种,对于我们这个只有父母两个主劳动力的七口之家来说,连我们这些未成年的小孩也要上阵,能拿动镰刀的陪父母一起到地里,割倒一点少一点。实在干不动的,帮忙用水壶往地头给干活儿的家人送水,晌午头往地里送饭,夏秋“两忙”季节家庭有劳动能力的基本上都是在地里吃饭,一季子血汗全指望这段时日了。那时我们豫南老家管“三夏”麦收叫“龙口夺粮”,担心麦收遭遇连阴雨天气;把“三秋”大忙称为“虎口夺粮”,秋忙那段时日白天相对较热,所以称“秋老虎”,害怕老天变脸。在夏秋“两忙”的日子,就是再忙也要关注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这样好做农活儿安排和预防准备。 麦稻收割之后,根据天气情况,放在地里铺着晾晒,由力壮的男人往打谷场里挑。麦秧、稻秧运到打谷场后,摊开抖匀,用耕牛拉着石磙一遍遍地碾压,尤其是打麦,必须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碾压,这样麦粒最容易脱落。那时逢上“两忙”季节,哪个家庭没有一个月几乎下不来。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到两年,小姑家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在当地一时人人艳羡,农忙时姑夫抽空给我们家帮忙,麦秧、稻秧运到打谷场上,摊好撒匀,手扶拖拉机带上镇压器,不多时就颗粒全尽了,比慢吞吞的老牛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又过一年,小姑家又添置了手扶拖拉机携带的收割机,机子一过,齐刷刷地倒一片,一天可割倒50亩以上,80个壮劳动力也无可匹敌,但是割倒的作物秧子依然需要运到场子里碾压脱粒。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年,麦收时节老家村子里来了一台颇为稀罕的大家伙,说是联合收割机,只要在麦田里走一遭,麦粒吞进肚子里,麦秸从“屁股下面”喷出来,肚子被麦粒填满后,停在那里直接用袋子在坡形的出谷口接,根本不用打场了。村子里的一些老年人将信将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收割庄稼人不用受罪,站在田间地头拿着袋子只管装,哪有这么省劲的好事?村子里的年轻人小山是个“敢吃螃蟹”的,首先到他家的麦田里试一试,别说,还真行!大家纷纷要求用这家伙收,不到两天,村庄里长在地里的麦子一扫而光。 后来,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村子里购置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等农用机械的农民越来越多,为解决农机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三夏”“三秋”大忙季节,县里还专门成立了“农机110”,购机农民只管放心操作。这不,过去一个家庭一个月上下才能完成的夏秋“双抢”,现在三几天就结束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现在喷洒农药的机械、植保无人机也进入了专业的植保公司,农户家的作物大田里发生了病虫害,给植保公司说一声,每亩只需掏5块钱,立马搞定,哪还用背着喷雾器那般辛苦。 想不到,那时候真的是想不到,其实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呢!从夏秋“双抢”变奏曲中,折射的不正是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稳稳获得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