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侧记5月24~26日,2018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组织官员、专家和学者近200人参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千百年来,土地像母亲一样养育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如何更好地呵护土地母亲的健康呢?各国又该如何携起手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呢? 土壤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大家每天都在讨论空气污染,因为它是看得见的。但土壤污染却是隐形的,人们只有感受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威胁后,才会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土水司司长爱德华多·曼苏尔说,相对于空气和水,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污染,还会长期影响区域空气和水环境质量。 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耕地作为农业发展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一旦被污染,不但失去了再吸收、容纳和分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还会缓慢地释放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长期且难以治理的危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目前,世界已经有超过33%的土壤陷入中度和重度污染,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和化学污染等,对粮食产量和安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爱德华多·曼苏尔说,“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气候逐渐变暖,如果我们不重视土壤的健康发展问题,那么改善和提高全球粮食安全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土壤的形成来之不易,土壤的修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袁汉民做了连续多年的免耕跟踪试验,在农田中保留一定的秸秆,土壤肥力提升的效果在试验的前4年中都不明显。“秸秆、有机物料和生物炭三者的融合,是目前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有机质含量的提升,至少还需要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张维理说。 土壤修复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业 土壤修复不是一件单打独斗的事,土壤的健康状况影响着地球村的每一位“村民”。2015年,《世界土壤宪章》修订版发布,为各国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普遍原则。2016年,《可持续土壤管理自愿准则》获批发布。而在这次研讨会上,《“一带一路”健康土壤宣言》发布,呼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每一个人,自觉肩负起保护土壤的责任。 “土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土壤健康保护是无国界的,各国要加强理念融合、区域融合、学术融合和行动融合,搭建全球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平台,加强各国土壤研究者、推广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在会上代表主办方发出了号召。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也呼吁参会各国代表加强技术交流,汲取土壤管理的历史经验。“中国的大部分农田,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造下,通过一系列改善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措施,土壤肥力有所增加,生产的粮食已经基本满足了我国所需的粮食需求,土壤质量提升对增产的作用达到了31%。”他认为,我国土壤肥力提升的技术经验可以向非洲国家分享。 “目前,全球性的土壤管理还是一个空白,亟待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土壤质量监测地图,并从国家层面制定和执行相关标准,给予农民、企业、科学家一定的鼓励和物质帮助。”全球土壤伙伴关系亚洲区国际顾问LucreziaCaon说,在全球性的土壤保护框架下,针对不同国情的改造方案才是真正实用的区域化战略决策。 就我国而言,保护耕地质量,培育健康土壤,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把土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总结为“改、培、保、控”。“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通过改善土壤性状、改进栽培方式来改良土壤;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培肥地力;通过推广深耕深松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来保水保肥;通过控施化肥农药来控污修复。” 土壤修复急需体系建设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大部分农民都对表层土壤的肥力十分重视,但并不了解土壤的整体概念。“他们把有机肥施用在距表层16厘米以上的土壤中,想法是好的,但深层土和表层土并没有进行合理的深翻,这种治理方法效果十分有限。”来自日本国立农研机构研究院的ToshiakiOkhura说,这不仅是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应用和体系上的问题。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陈印军看来,耕地质量包括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这其中不仅有土壤本身的肥力状况、健康状况,还包括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率。因此,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就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支撑。 赵永志对这个体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他认为,首先就是观念问题。“农民最关注的就是产量和收入,对环境保护并不是很了解,而地方政府在耕地质量保护上,又很容易犯急功近利和短视的错误。如果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到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就能用国家政策来普及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科学观念,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一个国民认识到,耕地和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要。”赵永志说。 其次就是参与度问题。如何激发社会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呢?除了对有效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农民给予长期政策补贴之外,还可以对先进技术、方法、企业进行奖励。赵永志说:“在积极的土地政策基础上,通过税收、融资以及技术引进和改造等方面的扶持,积极培育相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和产业。” 此外,预警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耕地的科学管理,离不开耕地质量预警体系的建设。“我认为,需要一次最新的全国耕地质量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耕地质量信息管理数据库与评价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和模拟耕地质量的时空演变,提供可靠的评估预警模型。”赵永志说,距我国上一次土壤普查已有30多年了,耕地质量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有土壤状况的调查必须尽快开始,建好中国的土壤质量监测网,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对接,发挥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带动力。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实施了《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但还缺乏一部专门用于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法律,保护手段薄弱,保护措施不到位,保护责任主体不明晰。”赵永志说,目前应考虑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省份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出明确的远景目标,要求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质量不低于现有水平,并把这一要求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让耕地质量管理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耕地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确定一个质量红线。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土壤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赵永志说。 |